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重走成渝古驿道 ⑩|沿着蜀道 感受川渝石窟动人心魄之美
发布日期:2020-07-21 08:04 来源:川报观察 分享到:

在四川,精美的石窟石刻不仅散落在成渝古驿道之上,只要有道路并且人烟稠密之地,均有石刻分布。

广元千佛崖,金牛道上的石刻明珠。佛龛层叠分布,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千佛崖博物馆馆长王剑平介绍,千佛崖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千佛崖现存的很多龛窟,大多开凿于唐代。它们数量众多,造像尽展人体之美和佛的端庄。

广元皇泽寺,开凿于唐代中期的大佛窟也是小有名气。这龛石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主佛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石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人们猜测,他的身份可能是当时的利州刺史或者过往此地的高级官员。

金牛道上的千佛崖和皇泽寺广为人知,但位于大巴山深处米仓道上的巴中南龛,却少有人关注。

巴中摩崖造像分布在东西南北四龛以及水宁寺多处,其中以南龛造像规模为最。这里的石刻造像始于南北朝时间,唐朝最盛。只要细读石刻旁的题记,便不难发现很多出资造像者正是从北方沿着米仓道入蜀者。南龛的104号龛窟,刻有晚唐户部尚书张祎写的造像题记,详细记述了黄巢之乱、僖宗出逃后,他如何一路追随艰难入蜀。第94、95号龛则为荥阳郑公所造,其夫人彭城刘氏系汉皇后裔,郑公造像铭记中,也提到其夫人在来巴中途中生疾之情形。这些来自北方的显贵家族,带来了北方的造像样式和内容,使得巴中石窟别具魅力。

石刻艺术既沿着陆路播洒,也依托水路而兴。雷玉华说,在涪江流域,唐代千佛崖摩崖造像曾经就刻于涪江西岸崖壁,后因为修建公路,这些石刻全部从崖壁剥离,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乐山大佛,同样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而岷江,是古时人们出川时最爱走的一条水道。

夹江千佛崖,凿刻于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着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故称“千佛崖”。这里的摩崖造像从隋唐一直延及明清。可见千百年来,依托青衣江水系,这里的佛教一直十分兴盛。

为何古道之上多石刻?雷玉华揭秘:佛教需要人供养香火,因此必须刻在人烟稠密之处。这些离城市不远处的大路,也因此有幸见证了石刻艺术的兴起和繁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