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从《黄州寒食帖》题跋印章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
发布日期:2020-07-08 15: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IMG_256

苏东坡画像(许礼平《旧日风云》)

《黄州寒食诗帖》。作者为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生平事迹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之“苏轼”条)。行书,纵34.5厘米,横199.5厘米,25行,共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充分体现了其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大小错落,洋洋洒洒,一派天机。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就墨法来讲,苏轼素有“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的墨法要求,从其大多作品的墨象来看是浓而黑,致密性极好,可用墨色密实来形容,《寒食帖》书法中墨色变化、欹侧的造型正是自适本性的表达。所以有人认为《黄州寒食诗帖》是重章法最好的例子,“真堪‘计白当黑’之喻”。总之,整幅作品似乎完全被作者的情绪所控制,突破了日常书写的许多习惯,形式之间的对比强度大大超越日常规范,从而给观赏者所能带来的震撼力也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是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件作品,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品,是苏轼乃至整个宋代行书最辉煌的代表作,是其书法生涯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IMG_257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这个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整体素养的集中表现。正如后世四川人陈子庄所言:“一幅书法须有整体之妙,整体之妙在于风神”。《寒食帖》典型地体现了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艺术自评,是他书法创作前后期分野的里程碑。

收录于《艺术100中国艺术经典》、《中国最美的100传世书法》、《中国历代书法精品100幅赏析》、《中国书法名作100讲》、《中国书法经典百品》等书籍。

IMG_258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苏轼之《黄州寒食帖》以及递传历史历来为书法界、文学界所重视,所发文字之多,数不胜数,故本文不再重述,仅从其题跋、印章两个方面(注:近现代部分有文献内容)来考察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州寒食诗帖》在各个朝代的传递历史。也就是说,焦点不在书法艺术,而着重其文物性和递藏。

《黄州寒食诗帖》现有题跋十二,按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诗贴》的年代顺序,分别是黄庭坚、张縯、董其昌、清高宗(三题)、内藤虎次郎(二题)、王世杰、颜世清、罗振玉、郭彝民。如果依接(跋)纸算,有六纸。

《黄州寒食诗帖》钤印章有百余枚(次),其中有一印多钤,如清代纳兰性德的“楞伽”印在不同位置就钤达5次。

由于版面问题,除重要题跋之外,本文介绍尽量从略。有题跋者,印鉴一起介绍,反之,仅介绍印鉴。本文依年代顺序介绍。

一、宋代

(一)题跋

1、黄庭坚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纵34.3厘米,横64厘米,9行,59字。书于元符三年(1100)7月至9月间,当时,黄庭坚从四川的宜宾前往青神县探望姑母。其时,张縯张浩的伯祖父张浩(永安)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故有其跋。

题跋如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IMG_259

黄庭坚题跋(书于从四川宜宾前往青神县途中)

黄庭坚的楷行书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此件是人们公认的他的楷行书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珍视。苏轼《黄州寒食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加上黄庭坚“上悟汉晋,下开元明”楷行书后跋,则与东坡此帖形成“双璧”的稀世墨宝。跋文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其艺术水平确可与苏书并称双绝。这件苏东坡书于47岁的铭心绝品,经56岁的山谷一跋,顿成光照千古的双璧。苏轼书时还属壮年,而山谷跋时已近黄昏。苏书秀润,而黄跋苍古,成千古绝书,其艺术水平确与苏轼书并称双绝

与苏轼一样,此卷黄庭坚跋既无款印也无上款,然而他们的书法风格明显,不待款印即可辨识,加以后人的跋识,自然能得到确认。

此跋收录于《中国书法经典20行书卷》等。

IMG_260

张縯题跋

2、张縯

《寒食》接纸第四幅。张縯题跋如下: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藏。伯祖永安大夫(即李浩)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後,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後。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

大意是:《寒食贴》早年为张縯的伯祖父、时任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永安)收藏,后张浩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黄庭坚欣然为此贴题跋。张縯跋所谓“曾大父礼院”乃张公裕,曾官秘阁校理。其子浩即所谓“永安”,黄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者也。“卢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卢山县。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云出留侯之裔,故以“三晋”署望也。

张縯有两印“埋轮之后”、“懿文堂图书”。

“埋轮之后”钤在黄州寒食贴11行“空”字与12行“烧”字之间,“懿文堂图书”则钤在张縯题跋尾部“懿文堂书”下部。

IMG_261

(宋)张縯两印“埋轮之后”“懿文堂图书”

张縯,生卒不详,字季长,晚号饰庵。南宋蜀州唐安(今四川崇州东南)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隆兴元年(1173)进士,淳熙九年为夔州漕运使,官至大理少卿。与陆游相交40年,友谊深笃。陆游写有有关江原张季长40余首诗

(二)印鉴

除张縯两印外,宋代尚有三印,其中:洪迈两印“容斋清玩”“容斋”,官印一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洪迈两印“容斋清玩”“容斋”。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绍兴进士。曾使金。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光禄大夫。家世显赫,洪迈之父洪皓系魏国公。洪皓的三个儿子洪迈、洪遵、洪适,不仅都当过宰相一级(同平章事)的大官,且均才学出众,号“洪门三学士”。有《容斋随笔》。

IMG_262

宋代“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宋官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荆湖南路转运使,设立于真宗(9981022)时期,掌管湖南路财政(税收)等。治所设于长沙。当时,全国设15路。

从题跋、印鉴,再结合相关史料,可知此贴在北宋、南宋递传经过:

《寒食贴》最先为张浩收藏,后张浩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黄庭坚欣然题跋。到南宋时,则为张縯收藏,并题跋叙述其前经过。张縯之后,归洪迈收藏。不过,“荆湖南路转运使印”来路不清:《寒食贴》为什么曾入荆湖南路转运使而盖此官印?是收获品、占利品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官印又钤于何时?是钤在黄庭坚题跋之后或是张縯之后或者是洪迈之后?待解。

二、元代(12711368

元代《寒食贴》无题跋,仅三印章,分别是张金界奴两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和元文宗图帖睦尔内府收藏印“天历之宝”。

张金界奴两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

张金界奴,生卒不详,曾任元大都留守官,是皇城奎章阁的营建者。奎章阁是上都皇城内陈列珍玩、储藏书籍的重要宫殿,后改为学士院。此人官秩二品,地位极高。他曾向朝廷进献传虞世南摹本《兰亭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其家富收藏。

IMG_263

钤印于《寒食贴》苏轼诗贴开始两字“自我”右侧的元代内府“天历之宝”印

元文宗内府收藏印“天历之宝”。

“天历之宝”是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1332)时内府收藏书画的标志性两方巨印之一,另一印为“奎章阁宝”。“天历之宝”8.4厘米见方,宽边,文字排列对称而不板滞,笔画重叠而仍流动,篆书出自四川仁寿人、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和通奉大夫的虞集,篆者刻者都是高手,一印在焉,灿然夺目。传世法书上钤有“天历之宝”印章的还有:辽宁博物院藏的晋人书《曹娥碑墨迹》、上海博物院法书选集王献之《鸭头丸贴》,等,皆为显迹。

元文宗(13041332)即图帖睦尔,又译“图帖穆尔”“脱帖木儿”。元朝皇帝。蒙古语尊号“札牙笃皇帝”。于泰定帝死后,由燕铁木儿等迎立于大都,改元天历。在位期间,兴文治,诏翰林国史院和奎章阁辑本朝典故,仿唐会要、宋会要,编修《元经世大典》,雅好收藏书画。

从三印可知此贴在元代的递传经过:蒙古人打败南宋,占领全国,《寒食贴》落入元人之手,作为战利品或者收藏品,被张金界奴所得,后可能通过张金界奴进献皇帝的方式,进入内府。

三、明代(13681644

(一)题跋

《寒食贴》接纸第三幅,董其昌观款文字如下: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IMG_264

(明)董其昌观款(局部)

董其昌(15551636),晚明杰出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和收藏家,“华亭派”(中国明代绘画流派,亦名“松江派”)的主要代表,人称董华亭。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的书法融晋、唐、宋、元名家风格为一体,用墨讲究,用笔精到。其书力追古法,笔画显得非常古朴,自成风格,飘逸潇洒,大气空灵。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因此“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二)印鉴

明代三印,分别是韩世能“韩世能印”、韩逢喜“韩逢喜印”、官印“(典礼纪察)司印”。

韩世能“韩世能印”。

韩世能(15281598)明代官员、学者。字存良,号敬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参与编修世宗、穆宗实录,累官礼部左侍郎,以疾归。归后回苏州,因不善治生,田土多荒,所藏法书名画亦随之散去。韩世能善鉴赏书画,名噪一时,董其昌在翰林院时曾得到他的点拨,可称是董其昌的老师。韩氏的收藏对一代鉴定巨眼董其昌的影响极大。韩世能亦善书,苏州博物馆藏有其《致某人札》。

《寒食贴》上董其昌观款,应该是董其昌受韩世能之托而写。此类例子较多,如韩世能所藏展子虔《游春图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有董其昌为其作跋。

IMG_265

钤于《寒食贴》董其昌题跋“戏鸿”两字上的“韩世能印”

韩逢喜“韩逢喜印”。

韩逢禧(15761655后),韩世能长子,字朝延,号古洲,有半山草庐,又号半山老人。以父荫入仕,天启元年(1621)任雷州(今属海南)知府。韩逢禧是韩世能书画收藏的主要继承者。上海博物馆藏韩世能《临黄庭经》后韩逢禧的题跋,讲述了韩家的藏品在时代变迁中散失殆尽的过程。

韩世能、韩逢禧父子是晚明苏州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其收藏品由韩逢禧的好友、《清河书画舫》作者张丑著录成《南阳法书表》一卷和《南阳名画表》一卷,其收藏的书画之丰,罕有,包括魏曹弗兴《兵符图》、顾恺之《洛神图》、陆机《平复贴》等,皆为名迹。

“(典礼纪察)司印”官印。

典礼纪察司是明代设置的官署名,掌内臣违纪纠察,专纠内臣失仪者。

从董其昌题跋和三印可知此贴在明代的递传经过:明代中期,《寒食贴》为韩世能收藏,并请董其昌为之观款,后传给韩逢禧。不过,“(典礼纪察)司印”官印仍然让人难解,其原因与上述宋代官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一样,是什么时候盖的这枚官印?为什么?

四、清代(16441840

(一)题跋(包括引首)

IMG_266

乾隆皇帝引首及题跋一

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17111799)引首一、题跋二

引首一:“雪堂余韵”。

题跋一,位置在引首之前:“蘇轼黄洲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

题跋二,《寒食》接纸第一幅。文字如下: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於点画

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末署:“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乾隆20印,它们是“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印”、“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略。

乾隆皇帝之身世及书法,已见诸多文字,恕不再述。

IMG_267

钤印于引首“雪堂余韵”之后乾隆三印

(二)印鉴

印鉴十数枚。仅介绍重要者。

孙承泽“北平孙氏”印。

孙承泽(159215931676),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亦称大兴人。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明崇祯四年进士,官给事中,入清仕至吏部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为著名收藏家。工诗文,好著述,善书法,行、楷得力于颜真卿米芾、苏轼,运笔刚劲圆润。著有《庚子销夏记》《尚书集解》等。

IMG_268

(清)纳兰性德印“楞伽真赏”“成德容若”

纳兰性德十印,分别是“楞伽”“成德”“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等,其中“楞伽”钤印5次。“容若书画”和“楞伽真赏”分别钤印3次。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16351708)是康熙初年的大学士,曾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起重要作用,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是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进士,官一等侍卫。他还是清代的杰出词人,其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以“纳兰词”占有一席之地。

IMG_269

钤印于黄庭坚跋第一字“东”左侧的“嘉庆御览之宝”印

清仁宗“嘉庆御览之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嘉庆御览之宝”。古代名画为皇帝鉴藏,其例多不胜数。不述。

从题跋、印鉴可知,在清代,《寒食贴》先入鉴藏家孙承泽之手,后为大学士纳兰性德所得,再后进入清内府,为乾隆皇帝、嘉庆皇帝所收藏,其中乾隆皇帝还写了引首、题签。     

五、近现代(18401949年)

(一)题跋

有五题跋,其中:罗振玉和郭彝民之语另写它纸,浮贴于后。

IMG_270

颜世清题跋

1、颜世清题跋

颜世清题跋71字,从“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开始至“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结束。文字大意:《寒食》在清代乾隆时间藏于内府,后八国联军攻入圆明园,被劫走,流入民间。贴上有烧伤的痕迹。后为颜世清的同乡冯展云所得。等等

颜世清(1873一作18681929),字韵伯,足跛,人称颜跛子,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为颜钟骥(江西抚州知府擢浙江布政使)之子。自幼聪颖过人,后在政界多年,历任湖南长沙关监督等职。工书画,善鉴赏,收藏之富为当时北京之最。在其收藏品中常有其题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今藏元代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

颜世清钤有三印,分别是“寒木堂”“龙髯”“颜世清印”。

冯展云,名誉骥,字仲良,号展云,广东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书画鉴藏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历充道光编修,咸丰侍读侍讲,同治光绪内阁学士、侍郎、巡抚,诗、书、画载誉国内。

IMG_271

(日本)内藤虎次郎题跋(局部)

2、(日本)内藤虎次郎题跋二

前跋从“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至“大正甲子四月内藤虎书”止,后跋从“予于丁巳(1917)冬尝观此卷於燕京书画展览会”至“虎又书”止。

前跋文字大意:19244月应菊池晋二(号惺堂)之请,内藤虎次郎记述《寒食贴》书法传世经过以及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大正壬戌(1922年),颜世清(韵伯)来日本江户时携《寒食贴》,以六万元卖给了菊池晋二(号惺堂)。19239月,东京大地震,引发大火灾,全城十毁六七。菊池惺堂家也遭此灾,历代收藏,荡然一空。危急之际,菊池晋二亲冒万死,抢出此卷,在日本一时传为佳话。

后跋文字大意:记叙关东大地震之后,菊池晋二将《寒食》寄藏于内藤虎次郎家中一事。

内藤虎次郎四印,分别是“内藤虎印”“湖南”“虎”“炳卿”。

内藤虎次郎(18661934),号湖南,一般称为内藤湖南。日本羽后(今秋田县)人。毕业于秋田师范学校,曾任京都大学东洋史学讲座教授二十年,与同事狩野直喜、桑原骘藏组成“京都学派”。一生研究中国文献和文物,著述颇丰,被奉为日本汉学泰斗。有《内藤湖南全集》等。

菊池晋二情况见后。

IMG_272

罗振玉题跋

3、罗振玉题跋

罗振玉题跋从“先师张文襄公嗜东坡书”开始至“甲子(1924)仲夏上虞罗振玉书于津沽寓居聱砚斋”止。题跋大意如下:1902年在张之洞官邸亲眼见过《寒食贴》的罗振玉,于1924年重见此卷,罗氏回忆1902年亲历之事,称此贴是由一客人(应为善宝,见后)送至张府官邸观赏,张之洞很爱此卷,但没有钱,买不起,也拒绝其人送画。当时在场同观者还有端忠敏(端方,18611911,收藏家,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梁文忠(梁鼎芬,18591919,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学问渊博,淹贯经史百家。历任广雅书院讲席、钟山书院主持)、马季立(马贞榆,曾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客人还请求张之洞题字,张之洞不题,其他人自然也就不敢题。由此可见张之洞持躬严正。等等。

关于这一事件有1913年梁鼎芬为献龛题签为证:“宋苏文忠黄州寒食诗帖真迹。张文襄(张之洞)称为海内第一。意园物。献龛藏。宣统癸丑(1913)二月梁鼎芬题记。”

不过,罗氏书写此跋时,居于天津,又有“今重观此卷”语,莫非此卷曾于是时暂携返中国?待解。

罗振玉两印“振玉印信”“永丰乡人”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号雷堂,字叔言。清末奉召入京为官。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他是著名的文史学者、书法家、鉴赏家,中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是甲骨学的开拓者。书法欧阳询,小楷极清劲。

IMG_273

王世杰题跋

4、王世杰题跋

王世杰跋从“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八年”起至“民国纪元四十八年(1959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止。主要叙述抗战胜利后,王世杰嘱托友人在日本遍访《黄州寒食诗帖》,最终购回,使得这一墨宝重归故土这一事件经过。

王世杰一印“雪艇”,分别钤在黄州寒食贴第1行“寒”字与第2行“不”字之间和王世杰落款的左侧。

王世杰(18911981),号雪艇,湖北省崇阳人。留学英、法,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民国时期,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国民党教育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外交部长,1949年去台湾。王氏一生和故宫博物院渊源至深,编有《故宫名画三百种》《艺苑遗珍》《故宫书画录》等。

据有关史料,王世杰购买此贴的时间是1948年,购价为3200美元(注:战后日本,文物价格大跌,故才有此低价)。1981年王氏去世后,1987年,由其后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

5、郭彝民题跋

郭彝民题跋从“蘇文忠寒食帖,由颜韵伯(即颜世清)以金六万元售于菊池惺堂”至“以之存其真。郭彝民又记”止,主要叙述颜世清以60000元价格将《寒食,贴》售予日本人菊池晋二一事。

郭彝民一印“郭彝民印”。

郭彝民(1895—?),字则生,吉林长春人(原籍山东)。东京帝国大学经济法学土,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南京政府外交部秘书、驻日本横滨领事等。

(二)印鉴

印鉴十数枚。仅介绍重要者。

费念慈一印“念慈之印”。

费念慈(18551905),清江苏武进人,字屺怀,号西蠡,晚号艺风老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编修,被劾归,寄居苏州。博涉多通,工书法,精鋻赏,兼善山水,具金石气。有《归牧集》。

有人认为,费氏应没有收藏过此贴,当是其鉴赏过眼之印。

完颜景贤五印,“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

IMG_274

完颜景贤印“完颜景贤字享父号朴孙一字别斋号小如庵印”“小如庵墨缘”

完颜景贤,号朴孙,一字任斋,一号如庵、卯庵,。清朝蒙古族人。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年间(18211850)生,户部员外郎华毓子。著名的藏书家、鉴赏家。著《三虞堂书画目》。张伯驹称:“清末至民初北京书画收藏家首应推完颜景贤”。

菊池晋二两印“菊池晋印”“惺堂”。

菊池晋二(1867—?),号惺堂。为大桥讷庵孙,陶庵子,日本银行界大亨。好古力学,私淑阳明,工诗,善刻印,尤喜收藏,东都罕有其匹。收藏中国艺术品甚多,如传为李龙眠(李公麟)画《潇湘卧游图》。       

(三)史料

主要据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三,如下:1887年秋天,裴景福与盛昱(伯熙)不约而同地嘱咐北京琉璃厂论古斋萧君往广州探访广东人冯展云所藏《寒食贴》,并代购。萧君以五百金得之,但道经上海时,却秘而不出。裴景福后以原价另加百金从萧君处购得,并摹刻于《壮陶阁帖》中。1888年裴景福到北京,盛昱嘱张邵予学士坚劝裴氏相让,遂以原价买去并密藏(《壮陶阁书画录》)。盛氏死后,归其养子善宝。1912年善宝将《寒食贴》等5件书画、古籍,以12000大洋售于完颜景贤。

IMG_275

《壮陶阁书画录》所述这些人的身份如下:

萧君,《壮陶阁书画录》仅记作萧君,只有姓,没有名。查,这位萧君应是北京论古斋老板、河北衡水人萧维邦。在其父亲萧秉彝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世前,萧维邦一次替年迈的父亲到广东花巨资购回了一批明清字画,无一走眼。是一位精明的古董商人。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著名鉴藏家,安徽霍邱新店埠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官广东知县,先后补陆丰、番禺、潮阳、南海4县县令,后被弹劾远戍新疆。工诗书,收藏金石、书、画、碑帖极富。著有《壮陶阁书画录》。

盛昱(18471900),姓爱新觉罗,字伯熙,又字佰希、伯羲、伯兮,号意园、韵莳、伯蕴,又号郁华阁。满洲镶白旗人。清宗室。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任国子监祭酒(该官职隶属于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权力很大)。此人潜心金石之学,精于经史、舆地及清朝掌故。工书法,宗颜真卿、欧阳询,典雅工丽。

善宝,生平事迹不详,他最主要的身份是盛昱的养子。盛昱1900年死后,他继承了盛昱的物品不下数十万,但十余年间,荡然无遗。

IMG_276

(民国)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

从题跋、印鉴、相关史料可知此贴在近现代(18401949年)递传经过如下: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遂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1887年冯氏以500金转手给北京论古斋老板萧维邦,再后萧维邦又以600金易手给鉴赏家裴景福,后1888年又为国子监祭酒盛昱原价所得。盛死后,传给其养子宝善,1912年宝善将此贴卖给了完颜景贤(注:一般书籍均称此贴价格12000元,错误,实际上此价格是5件书画、古籍的价格,包括宋版《礼记》40本、《寒食帖》、元人字册10页、刁光胤《牡丹图》一轴及《礼堂图》一轴)。1918年此帖流转到收藏家颜世清手中。1922年,颜世清在日本以60000元价格卖给日本大收藏家菊池晋二。二战后,《寒食帖》为日本书法大家西川宁收藏。1948年,时任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以3200美元购回。1987年,王世杰后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价格不详)。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从1860年至1987100余年的时间里,《寒食帖》经10人之手,即冯展云、萧君(萧维邦)、裴景福、盛昱、善宝、完颜景贤、颜世清、菊池晋二、西川宁(?)、王世杰等,还历经战火、地震、大轰炸,可见其收藏过程之艰辛。

那么,我们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递传历史汇集一起,基本勾勒出《寒食帖》在900余年的时间内收藏人数达21人,其中:宋代3人(张浩、张縯、洪迈)、元代2人(张金界奴、元文宗图帖睦尔)、明代2人(韩世能、韩逢喜)、清代4人(孙承泽、纳兰性德、乾隆皇帝、嘉庆皇帝)、近现代10人(见上),这还不包括两次入官府衙门——宋代“荆湖南路转运使印”和明代“(典礼纪察)司印”,应该说可谓详备。

IMG_277

待解一例:钤于《寒食贴》苏东坡诗第一行“三寒”右下侧的

“琅琴阁珍藏”大印,至今仍然不知是什么年代、是什么人的名称

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庋藏递传仍然只是初略的,尚不十分完整。譬如清代,火烧圆明园之后,《寒食帖》不可能直接到第一藏者冯展云(字誉骥)的手中,因为查史料,冯展云火烧圆明园时根本不在北京,而是在湖北当学政(许礼平:《旧日风云 2集》)。可以想象,其间一定经过多重转折,最后才到冯展云之手。又譬如,《寒食贴》苏东坡诗第一行“三寒”右下侧钤有“琅琴阁珍藏”大印,琅琴阁显然是一个收藏者的号或斋,但没有查到琅琴阁的任何资料,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朝代、什么人的。再譬如,尚无法解释为什么出现的宋代官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明代官印“(典礼纪察)司印”,等等,没有解决的问题尚多。因此,笔者认为,要完整准确描述《黄州寒食贴》的庋藏递传历史,尚需时日,还有待专家学者努力之。

不尽之事,欢迎探讨。

                                               201078日成都锦江畔

IMG_278

唐林,美术史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非遗协会专家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独著《四川美术史》上册、中册,为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等众多著名大学和省市的图书馆馆藏。

————————————

①此文为唐林《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特别修订条目之一。

②沈鹏主编:《中国美术全集·57·书法篆刻编·宋元金书法》,28页;苏愚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四册·两宋时期),140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③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39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

④陈滞冬编著:《陈子庄谈艺录》,140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⑤让后世人能够亲眼目睹题跋者(如名人、大书法家)的墨迹。

⑥印章分本人印章与收藏印章两类。本人印章从印文内容分,包括姓名、字号、籍贯、闲文、斋堂等。收藏印章亦称鉴藏印,是指钤盖在自己所收藏鉴赏之书画上的印章。收藏印章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对鉴定考证起一定作用。

⑦青神县位于四川南部,亦是苏轼外婆之故乡,苏轼青年时期曾在青神的中岩书院读书,并娶老师的女儿王弗为妻。

⑧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142页。

⑨徐书城、徐建融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328页。

⑩水赉佑编:《苏轼书法史料集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版,第802页。

⑪政协崇州市委员会编印:《崇州历史名人录》,16页,2006年。

⑫赵利光:《元人张金界奴考》,《中国书法》201615期。

⑬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版,第56页。

⑭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第307页。

⑮叶子主编:《中国书画鉴藏大辞典》,西泠印社2016年版,第520页。

⑯赵生泉:《中国书法全史河北卷》,书法出版社2014年版,第322页。

⑰资料引自陈治木、贺雄飞:《泪水与梦想-一位大藏家的收藏传奇》,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高伯雨:《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阿城编:《画可以怨》,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

⑱万君超:《近世艺林掌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页。

⑲资料引自陈阶晋:《<寒食帖>漂流记》,《中华遗产》20042期。

⑳万君超:《近世艺林掌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页。

㉑参见赵云旺:《云旺走笔衡水人文掬萃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页。

㉒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页。

㉓许礼平:《旧日风云 2集》,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320页。

㉔一般书籍均未记载西川宁曾收藏《寒食帖》,仅见于方辉主编:《国宝档案》,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吴克敬:《书法的故事》,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但均未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