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眉山苏家
眉山苏氏家族,包括苏轼、苏洵、苏辙、苏过、苏迈、苏迟等(参见巴蜀书社《四川美术史》中册,后同),均是知名的书法家。其中,苏轼、苏辙和苏洵、苏过,分别为中国书法的十家之两家。由于这个家族在中国书法具有极高影响,可谓众所皆知,不详述。
绵州盐泉苏舜钦书怀素《自叙帖》前六行(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盐泉苏家
盐泉苏氏家族,除开苏舜钦、苏舜元(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之外,还有苏易简、苏耆等,也是著名的书家。
1、苏易简
苏易简(958—996)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人,一说梓州中江铜山人,祖剑州司马,父河南户曹。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是北宋朝时期四川的第一个壮元。苏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看了,大加赞赏,说:“君臣千载遇”,即点为甲科第一,年仅22岁。中状元后即作了翰林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给事中,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副宰相)。父亲苏协是前蜀的进士。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考进士时,宋太宗很关心儒术,他要求考生都要临轩复试。苏易简以文章名天下,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等文集。
苏易简为官公正无私,并且敢于大胆进谏,深得太宗信任。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要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太宗欣然接纳了易简的劝谏。苏易简生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且作草书《诫酒》《劝酒》诗二首,令易简在他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至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陈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饮酒过度去世。时年38岁。太宗知悉后,深为惋惜,随赠挽词:“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
苏易简工书法,善书札,行笔尤工,精鉴赏,多藏古器名画,是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参见“鉴藏”)。
2、苏耆
苏耆,苏易简之子,苏舜钦、苏舜元之父,也是当时书法大家,书家评说他继承了三国时的钟鹞、东晋时的王羲之、唐时的怀素的书法艺术,而又自成天然之趣。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五日,苏耆题《怀素自叙帖观款》,曾做《书画纪》,今已不可见。传其墨迹见褚绪良《阴符经》跋。
苏易简及其孙苏舜卿、舜元,俱善诗文,可称“绵州三苏”,与“眉山三苏”齐名。
河南新乡《大观圣作碑》 双流人李时雍按宋徽宗御笔摹写的瘦金体碑文
三、双流李家
包括李时雍(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李骘、、李时敏等人。
1、李骘
李骘,字显夫,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曾在成都一带盐察司任职,官至朝散大夫。《书史会要》载:“(李骘)以能书名,得真、行、草三味,而真尤胜。苏轼尝师之”。
关于李骘是苏轼的老师,只有史载,并无他怎么向苏轼传授知识的介绍,但应该与苏轼有交往。李骘的书法水平怎么样,由于李骘墨迹无存,也无从评说,不过,他的作品见于史载,且评价颇高,这却是不容怀疑的。南宋末年的董史在《皇宋书录》称:“余藏李骘草书《文赋》一卷,石刻李时雍真迹数行,非虚得名也”。董史是南宋收藏大家,他收藏的精品的中包括李骘的书法作品,看来李骘当时在全国已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苏轼向李骘学习书法,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皆为蜀人的缘故。李家自李骘后始以能书名世。
2、李时敏
字致道,李时雍之弟,工书画,能作丈余大字,《书录》有关于李时敏书法记载:“李时敏,字致道……尤工大字”。
四、华阳勾家
1、勾中正
勾中正(929——1002)字坦然,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后蜀时,蜀相毋昭裔奏授崇文馆校书郎,复举进士及第,累为昭裔从事。入宋,补曹州录事参军、汜水县令,又为潞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二年,献八体书,太宗久闻其名,授著作佐郎、直史馆,奉诏校定《玉篇》《广韵》。四年,为高丽加恩副使,使还,迁左赞善大夫,改著作郎,与徐铉重校定《说文》。又与吴铉、杨文举同撰《雍熙广韵》,中正以门类进呈,赐绯鱼,加太常博士。书成,特拜虞部员外郎。淳化元年,改直昭文馆,迁屯田郎中。五年卒,年七十四。中正喜藏书,以文翰为乐事,精于字学,尝以十五年撰三体书《孝经》,咸平三年奏进。《全宋文》卷48收其文二篇。
勾中正精于字学,古文、篆、隶、行、草无不工。他之所以入仕,是因为其书法好,“太平兴国二年,献八体书,太宗久闻其名,授著作佐郎、直史馆,被诏详定《篇》、《韵》”。又“太宗神主及谥宝篆文,皆诏中正书之。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真宗召见便殿,赐坐,问所书几许时,中正曰:‘臣写此书,十五年方成’。上嘉叹良久,赐金紫,命藏于秘阁”。当时,句中正刊写《孝经》仅是个人行为。他对宋代的小学及书法发展有较大贡献。
句中正不仅书法精,还是文字学家:“时乾州献古铜鼎,状方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人莫能晓,命中正与杜镐详验以闻,援据甚悉”。
2、勾希仲
勾希仲(981—1051年),字衮臣。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句中正之子。大中祥符二年进士,官中书,分司西京,“通训诂,工篆隶,能传其父学”。王安石《临川文集》有《赠尚书吏部侍郎勾公墓志铭》。
勾希仲的名气远没有父大,但父子皆篆的事实表明,句家是当时有影响的书法家族。
五、阆中陈家
阆中陈家指北宋时期陈尧佐、陈尧叟、陈尧咨三兄弟的陈氏三状元。
阆中陈氏乃有宋望族。五代时,其高祖陈翔曾任蜀王王建掌书记,后弃官定居阆州西水(今四川阆中市)。北宋时,其父陈省华官至左谏议大夫,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秦国公。长兄陈尧叟为端拱二年(989年)状元,长弟陈尧佐为端拱元年(988年)状元,次弟陈尧咨为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渑水燕谈录》载:“谏议大夫陈省华,生三子皆登进士第,而伯仲皆为天下第一”,说的就是这件事。这里的阆中是沿用古史资料中的地名说法。陈氏一家除父子四人外,孙辈以及宗亲也有不少在外为官,这是阆中很有影响的一个家族。
陈家三兄弟皆以篆书擅长,其中以陈尧佐最为有名,他的字人称“堆墨书”。
陈尧佐(963年—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端拱元年(988年)状元,官至太子太师,尚书吏部侍郎。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史》说他:“善古隶八分,为方文字,笔力端劲,志犹不衰”。《书会史要》如此记载他工书法,善写堆墨八分的情况:“陈尧佐……少好学,善古隶,自成一家,虽点画肥重而笔力端劲。老犹不衰,能为方丈大字,谓之堆墨八分。凡天下名胜处,碑刻题榜多公亲迹,世或效之,而莫能及也”。《皇朝事实类苑》云:“陈文惠公善八分书,变古之法,自成一家,虽点画肥重,笔力劲健,能为文字,谓之堆墨八分”。凡天下名山胜处,碑刻题榜,多有其迹。
陈尧佐的堆墨八分在当时流传甚广,与其权高位重有关系。除适合题榜之外,其书法本身倒无多少可取之处,因为一般人很难看懂他的书法,包括他的同事甚至伶人。“尝游长安佛寺题名,从者误侧砚汗鞋,公性急,遂窒笔于其鼻,客笑失声”。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后累官至宰相。陈尧叟能文善诗,著有《请盟录》三集20卷,惜已不传。他善草隶。《佩文斋书画谱》载:“大中祥符初东封,以尧叟善草隶,诏写途中御制歌刻石”。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书史会要》载他:“尧佐弟,工隶书”。
陈氏兄弟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陈尧叟、陈尧咨擅长的是隶书,与陈尧佐的堆墨八分还是细微区别的,但总的来看,都属于隶书范围。
另外,陈氏后裔中还有一个叫陈汉卿的人,是陈尧咨的孙辈了。《欧阳文中公集》载:“陈汉卿,字师黯,阆中人,用叔祖尧咨阴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射艺书法医药皆精妙,尤好古书奇画,每倾赀购之”。
阆中陈省华及其子尧佐、尧叟、尧咨等,一门二相,四世六公,昆季双魁多士,仲伯继率百僚。
本文摘自《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巴蜀书社2015年)第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