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元明清时期四川地区的书院
发布日期:2020-09-24 15: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IMG_256

四川阆中市锦屏书院鸟瞰清代

宋末元初,由于蒙元攻占四川,战火绵绵,人口流散,巴蜀地区的书院与宋代相比数量锐减,在全国各省排名从宋代第6位下降至元代第12位,直到元后期才有一定程度恢复。

元初驻守成都的蒙古都元帅纽璘(?)推崇儒学。他首先以文翁石室、杨雄墨池、杜甫草堂建立学宫,并在草堂建立三个书院,又捐出私财在东南各地收购图书30万卷,铸造礼器若干,并请奎章阁学士、蜀人虞集作记,是为元代恢复书院之始。

元代四川有名的书院有:文翁石室书院、成都紫岩书院、蒲江鹤山书院、涪陵北岩书院、夹江同人书院等等。元代巴蜀地区书院可考证者共11所,其中官办的6所,主要分布在眉州、汉州(绵竹)、剑州、忠州、成都府、潼川府(射洪),当时巴蜀最著名的书院是绵竹的紫岩书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紫岩书院,原在绵竹城北紫云岩,元延佑三年(1316)由绵竹县令赵世炎创办始建,书院规模相当可观,“地以亩计者二十,屋以楹计者二百有奇……凡学宫所需,靡不具。其先圣燕居堂,配以颜曾思孟,西向列坐,应图合礼。其制度精详,规抚宏敌,皆蜀所未有”。此书院明清两代均有重建。明永乐初年迁于今绵竹县绵竹中学内。建筑破损严重,仅余书院内南轩祠堂和书院园林。

明代四川共有书院99所,约占全国书院总数的8%。不过,其发展阶段并不平衡。明初百年间,由于入仕途将书院教育排除在外,新建书院仅7所。明宪宗成化年间,巴蜀书院才逐渐,到嘉靖年间才获极盛发展,从成化到万历(14651620年)155年间,巴蜀地区共建书院71所。

明代书院在办学风格上有自己的特点。明人李长馥《修子云书院启》说,书院“多以名贤遗址为之。其在蜀者,如北岩、紫岩、青莲、金华数书院,皆名人遗址”,即北岩、紫岩、青莲、金华等著名书院便分别是程颐、张浚、李白、陈子昂4位名人住过、生活过、读过书的地方或故乡。子云书院在犍为,其地即为宋邵伯温故宅。北岩在涪州,为程熙谪涪时著书之处。紫岩在绵竹,宋张浚读书地。青莲在彰明(今江油),金华在射洪,两地分别为李白和陈子昂的家乡。其它如成都锦江书院,即文翁石室故地。书院的规模,一般包括讲堂、藏书楼和宿舍,还辟有祭祀的场所,供奉与本地有关的著名学者和其他圣贤人物。当时的“书院之建,非制也”,它不是国家正规的教育机构,而是私人的讲学组织。明代四川书院多属私办。

明代四川著名的知名书院有子云书院、平川书院等。

子云书院,在郫县城西。明成化年间(14651487)明蜀府丞奉正宋景为纪念杨雄所建,因与子云亭同建一处而得名。书院环境优美,有堂室3间,中曰“恩贤”,左曰“规矩”,右为“准绳”,大门榜曰“子云书院”。堂后有楼房5间,藏书万卷,榜曰“宋书楼”。清末废科举后,书院改为文昌宫,1913年始设小学堂,现为郫筒镇第一小学校。

平川书院,在夹江县治南,明正德年间(15061521)修建。中为讲堂,后为寝室,各三间七槛,左右为五经舍,为间六;双前为门,为间五,间俱五槛。又后为柱华楼,二十有八槛,上祀诸贤,楼下杆柱数十本。由于距离省会成都较近,又靠近佛教圣地峨嵋、嘉定,生员多,书院规模大。

到了天启、崇祯的24年间,书院的发展基本就停止了,新建书院很少。

万历年间,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对书院教育不满意,朝廷下诏毁天下书院,改为公廨。

清代,官办书院增多,特别是乾隆时期,官办书院占据主要地位。雍正十一年(1733)更下令各省建书院,使四川书院的发展达到高峰,而且成为官立的教育机构。

清代四川书院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历朝,达到504所,在全国各省的书院数量排名中为第二,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巴蜀学术文化的繁荣。以四

《遂宁县志》为例,本志所载清代该县正式列名的书院有县城书台书院、县城宝善书院、吉祥乡云龙书院、东禅乡金鱼书院、白马乡天睿书院、仁里乡旗山书院等共计21所,除了书台书院、宝善书院在县城外,其余19所分布在18个乡镇,未标注属于某一家族,皆可视为乡村书院,占全县书院总数的95%

政府官吏加入了书院的创建,如成都尊经书院创建者是四川总督丁宝桢,南川专经书院创建者为知县张涛,西昌研经书院创建者为知县胡薇元,永川味经书院为县令许曾荫,等。

巴蜀书院建筑也许算不得华丽,但它却表现得丰富而独特。无论在选址布局还是在结合环境方面,巴蜀书院都体现了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具有明显山地环境特征的建筑组群。同时作为民间建筑,书院较少受官式建筑的约束,而是取自民间建房搭屋的营造手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从而使各个书院的建筑在形态与细部处理上略有区别,因而形成具有明显巴蜀地域特色但又异彩纷呈的风格。同时巴蜀地区书院建筑保存了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与儒释道三教,特别是起源于巴蜀地区的道教有极强的联系,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四川著名书院皆设在府州县治地,如:成都府有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两书院为今四川大学的前身),重庆府有东川、嘉陵书院,夔州府有少陵书院,绥定府有通川书院,还有如绵州涪江书院、宜宾翠屏书院、蒲江县鹤山书院等。其中尊经书院成为蜀中文化教育的楷模。清末废科举后,很多书院被废弃,部分书院改为学校。

清代四川书院规模较大者不少。如江津白沙镇聚奎书院,四合院布局,土木石结构,悬山式屋顶,面阔325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17875平方米。中轴线上是大讲堂,讲堂之后是夫子堂,塑孔子像,两旁各一列厢房,为书斋。气派的鹤年堂,仿意大利歌剧院,上下三层,可容1000多人,为巴蜀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书院园林建筑。

阆中市锦屏书院是保宁府所属九个州县联合集资开办的讲学授徒之书院,创建于明代,在阆中锦屏山,后废,1758年重建,院址迁阆中县城东“古治平园”,即现在的东风中学。书院开业池塘、营建楼阁,种花育木,建筑、水石、绿化融为一体。乾隆渝州书院有讲堂五间、左右厢2间、前堂5间,院墙、重门、前屏、后厨无不具备。巴中巴州镇云屏书院,有房屋57间,平面布局规整,悬山式屋顶,穿逗式秸构。具有四合院式传统民居风格,为中共红军川陕省委机关旧址。垫江县凌云书院藏书之用的“诏书阁”现状保存较好,从其建筑形式、构造和其营造法式及施工工艺,当属长江上游现存书院藏书古建筑的代表作。

清代四川的书院,一般占地较宽,且注意植树绿化,其环境优雅,是读书做学问的理想之地。不过也有非常简陋的,比如四川学者王恩洋就曾建龟山书房,该书房既讲儒学、又讲佛学,是一所私塾性质的学校,专为收留穷人子女。书院收费很少,学生自带口粮,以宗族会的5间旧房为教学和住宿之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明文规定将全国所有书院、义学改为学堂。如锦江书院改为成都府中学堂,尊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芙蓉书院改为成都中学堂,潜溪书院改为华阳中学堂,等等。

本文摘自《四川美术史》(下册.元明清卷,巴蜀书社2020年)第242243页和880883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