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清代四川的释比绘画
发布日期:2020-09-24 16: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IMG_256

《刷勒日》图经清代

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意思是不脱离日常生活劳作的宗教神职人员,也是羌族传统社会中固有的文化传承人、知识的拥有者。简略说,释比是羌族文化传承大师、巫师兼祭师。

羌族自称“尔玛”、“尔咩”、“日麦”。目前,中国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和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此外,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石阡县也有少量羌族人散居。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羌族总人口为30.7万。

本文所述羌族释比绘画,是指羌族释比留传下来的释比图经《图画经典》,被羌族人民誉为“圣书”,羌语称“刷勒日”。刷勒日是释比的重要画卷和宗教经典,2015年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是羌族释比用于唱经、占卜等的折叠式画卷。释比图经,以麻布上沾一层白粉作为画底,用彩色颜料绘画,画卷为折叠式两面绘图,释比在做法事时能够依据图画的提示,看图唱诵相应的释比唱经。图经的内容有祭祀、大葬、婚配、幸运、箭位、生肖、属相、蛇神、驱邪等,反映羌族游牧、狩猎、农耕、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内容。也可分为10个部分:祭祀图、大葬图、幸运图、箭位图、蛇神图、驱邪图、生肖图、商人图、工匠图、属相图。《刷勒日》是羌族释比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它融人、兽、鸟、花草、庙宇等为一体,以看图诵经的手法把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部类展开诠释。整个图谱采用连牒通排形式,构成有小的单元图与整体联结图。释比是“刷勒日文献”唯一的认读、记录、使用和传授者。

《刷勒日》绘制技法简单、装饰单纯、内涵隐喻,情节奇谲,具有寓教于画的教化性和融和交汇的延承性等艺术特征,是羌族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刷勒日现存7个版本,分别流传四川汶川绵虒镇羌峰村、汶川绵虒一带、汶川绵虒镇和平村、黑水县石碉楼乡、茂县沟口乡二里寨、茂县永和乡、赤布苏地区等7处,多为私人收藏。茂县永和、黑水石碉楼版本无汉字,其余均有汉文字呈现。7个版本均为民国时期出生的释比祖爷辈传承而来,是清代作品。

《刷勒日》,古老的麻织品作底,折叠彩绘,有的80多幅,有的100多幅,版本不一。有蓝、黄、红、绿、紫、黑等色。从现在发现的“刷勒日”来看,羌族“刷勒日”按照内容,基本相同,但区别还是不少。相同的都有祭祀图、丧葬图、婚配图、阴阳五行图、吉凶箭位图、治病驱邪、十二属相图、阴阳五行属相命运图、地支三会图、地支六冲图、地支三合图、四格五行配合图、二十八宿图、六十甲子图等十五部分。主要在献祭、祈愿、禳拔、诅咒、占卜、求育、述源、丧葬、指路、祭祖安灵、历算等日常活动中使用,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羌族的历史、哲学、农学、宗教、伦理、文学、诗学、美学、民情风俗、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学、法律等,涵盖羌族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图经设计巧妙,构图逼真,人物画像、动物形态栩栩如生。

如《刷勒日》的“婚配图”,共6幅,完整地描绘了羌族男女的婚配过程。其中有一画卷,画面分上下两层,每层分两幅图景。上层画面右边图景绘着一庙式楼亭,内坐一女,仪态端庄,似在等待吉日出嫁。身旁有一丛花草,枝叶茂盛,象征喜庆。左边有一雕花房屋,意为新人新居。两画中间,画一幢雕花楼阁,楼阁两边鲜花盛开,象征婚配大吉之日。画卷的下层,画六畜奔跑,意祝新婚大吉,六畜兴旺。房屋周围有两枚花树,枝上有的花蕾待绽,有的满载硕果。

又如《大葬图经》,6幅,每幅图经亦分上下两层。其中一幅画卷,上层左右两画格中放置着释比作法所用的法器,有皮鼓、响铃等。第二幅画卷中,左边一作法者,一手持单面皮鼓,一手持棰作敲击状。画卷的右侧有棺木一口,棺中躺着一具尸体。第三幅画卷中,图的右边,仍有一似死者躺在板床上,一棺材置其旁,棺材板上放置一鸡,似待装殓亡者。画面左方,画一侧卧赤身男,有作法者手持法器占卜作法。

《刷勒日》中,动物、禽兽、花卉占的比例很大。飞龙、蟒蛇、狮、虎、野猪、野牛、老熊、黄猴、金线猴、岩驴、岩羊、老鹰、喜器呜、红嘴鸹、乌鸦、刺猪、松鼠等动物与花卉融为一体,并在画图中同人物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释比图经《刷勒日》是与释比唱经内容相配合使用的,图经的画面内容与唱经的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是保留下来的《刷勒日》非常少,能解读的释比都已经去世了,只有个别释比能解读少部分意义。

目前,在四川一些羌村,包括茂县的中国羌族博物馆,展示有释比绘画,系现代人仿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目前,释比的“神秘性”正在慢慢消失。

本文摘自《四川美术史》(下册.元明清卷,巴蜀书社2020年)第557560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