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遇雨季、地震,如何确保文物安全?成都的博物馆用上这些“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1-07-27 10:07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河南遭受极端特大暴雨的袭击,河南省各地许多博物馆纷纷宣布临时闭馆,全力保护文物安全。

针对暴雨、地震等突发灾害,博物馆如何降低文物受损风险?有哪些措施?为此,记者对成都的两家博物馆进行了探访。

文物安全引关注

水灾曾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文物艺术品重大损失

连日来,河南各地连降暴雨。在河南博物院紧急闭馆后,7月21日,全国多家文博机构在@河南博物院留言祝福安好,@河南博物院回应称,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目前馆内一切安好。据河南日报消息,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都很安全,其主展馆比农业路地面高出将近一米,请大家放心。

水灾对文物艺术品有多大威胁?

历史上,水灾曾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过许多文物艺术品重大损失。因为文物艺术品大多储藏在地下仓库,在水灾来临之际,将其转移到高地成为常见的做法。

1966年11月4日,意大利佛罗伦萨被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袭击,不计其数的无价艺术珍品遭到破坏或冲失,直至多年后还有很多幸存的文物被修复的新闻传出,其中乔尔乔·瓦萨里的一幅《最后的晚餐》时隔50年被修复,它在水中浸泡了将近12个小时,被分成了5个部分,洪水的威力可见一斑。

2016年,欧洲多地被洪水围困,卢浮宫在短短几天内将约15万件绘画、雕塑及各种艺术品从地下室搬到楼上的储藏室。奥赛博物馆也将底楼展出的艺术品搬到上面楼层。奥赛博物馆收藏着世界上最多的印象派珍品画作,包括马奈、梵高的部分画作及高更的24幅作品。


成都博物馆展柜防震台

主动保护

雨季来临前,博物馆进行全面检修

记者走访成都的博物馆了解到,现在文物保护的概念已经发展到了预防性保护,要求保管员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对文物的保护,确保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运输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让文物“延年益寿”。

除了日常维护,博物馆还有哪些应对突发灾害的文保措施?四川博物院宣传营销部负责人张衡表示:“我们在雨季来临之前会进行全面的检修,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和行政楼,地下车库等。”

此外,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对博物馆的文物防震装置提出了考验。张衡说,川博展厅在防震方面,除对文物的固定使用鱼线等基本预防保护形式外,还就部分文物设置了“反向减震装置”,这些措施都很好地提升了文物抗震能力。“地震中,防震台发生轻微偏移,文物毫发无损。”



地震中,防震台发生轻微偏移,文物毫发无损

安全个性化防震

文物享有“三重保护”

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橡胶具有减缓震动的良好效果,而成都博物馆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性,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技术人员在博物馆的下方测算出300多个点位,全部放置了“隔震橡胶支座”。每个支座分为很多层,层层折叠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建筑隔震层。由于主体建筑是“钢+混凝土”的结构,就像一个沉重的大盒子被小心放置在铺垫了橡胶垫的底座上,而馆舍、橡胶圈、基底三者之间也并非一体,这样一来,地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就大大减弱了,这也使得成都博物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橡胶圈上的博物馆”。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展柜及文物类型,成都博物馆配备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验证了防震设备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储藏柜隔震地板等,这些产品形成了全系统防震安全个性化设计,近百件珍贵文物已经或即将拥有自己专属的防震装置。

成都博物馆有一套振动监测系统,其主要目标是评估地震与地铁振动对建筑本体与文物本体的影响、评估隔震装置的减震能力、记录地震状态下文物本体的运动情况以及记录断电断网状态下的余震信号。因此当地震来临时,成都博物馆采取的是馆舍隔震橡胶支座与展柜防震台及文物的传统加固方法三重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