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文博要闻
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广汉召开
发布日期:2023-11-16 16:26 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分享到:

2023年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举行。共计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科技公司的代表分享了关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设施设备创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交流了各自的工作与研究经验。

会议伊始,许丹阳和王冲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概括介绍。

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她带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在发掘过程中从六个埋藏坑中共采集了200多个可供测年的样品。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十四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初步可以判断三星堆所发现的几个埋藏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北京科技大学的陈坤龙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阶段性成果。他带领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团队对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进行岩相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他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产地不同相关,本地风格器物与容器类器物铸造地不同。

上海博物馆的丁忠明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文物铸造工艺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博物院研究团队通过X-ray CT成像技术研究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2件青铜器制作工艺,并与中原同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作比较研究。发现三星堆与中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既有相似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相似的共性为:1.陶范法铸造;2.金属垫片及定位泥芯撑技术;3.铸接技术。鲜明的个性为:1.盲芯中普遍存在细长的长方体木条,是三星堆独特制泥芯技术的反映;2.普遍使用了以青铜合金为焊料的铸接技术。

成都理工大学王运生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及青铜器产地来源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相关区域示踪调查与取样鉴定,分析了大宝山矿区岩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研究三星堆大玉料、代表性玉石与玉料产地靶区的岩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星堆大玉料与彭州蛇纹石的相关性较高。并在此基础上对彭州铜矿进行调查取样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研究其与三星堆青铜器的关联性,通过微量元素示踪法表明彭州铜矿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关联性较大。

西北大学的温睿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有机残留物分析的阶段性成果。有机残留物分析研究表明,三、四、七、八号坑沉积物和陶片的脂肪酸结果显示出动物脂肪的存在,部分样品的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出猪、牛两种动物的存在,并推断牛和猪最有可能是黄牛和家猪,祭祀坑形成前可能存在仪式性燎烧活动。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周旸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丝织物组织及织造工艺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在三星堆遗址首次深入揭示了这一古代文明的丝织品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确认了纤维材质为桑蚕丝的基础上,对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织物是最为普遍的组织结构,即绢,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了绮和斜编织物。就织造工艺而言,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织造方式,即原始腰机的织造方式、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的织造方式、提花织机的织造方式。

四川大学的黎海超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实验室考古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祭祀坑形成过程、人类行为、器物功能等问题,开展了K6木箱焚烧实验、玉器模拟焚烧实验以及铜铃复制实验。木箱焚烧实验旨在通过复原祭祀坑与木箱模拟古代先民焚烧木箱时的情景,探讨木箱焚烧的场景问题。实验初步发现木箱的焚烧效果与风向、风力关系密切,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木箱焚烧过程中的声音、火焰、烟雾存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冲击,焚烧行为对观众造成的感受需特别关注;木箱上的朱砂经明火焚烧难以保存,朱砂与木箱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玉器焚烧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不同燃料、不同的玉料模拟古代先民焚烧玉器时的全过程,探讨焚烧玉器的场景问题。实验选择和田玉、独山玉和岫玉等材料,并以干竹为燃料进行焚烧。结果表明,焚烧中干竹消耗极快,且产灰量小,祭祀坑灰烬层较厚,应是焚烧了极多的燃料,场面宏大;在燃烧全过程中,干竹子不断发出爆竹炸裂声,具有强烈的听觉意义,或许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因素;玉石在实际焚烧中受热所形成的变化更复杂,与实验室内马弗炉加热所形成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差异。铜铃复制实验旨在通过复制三星堆祭祀坑铜铃,讨论铜铃的铸造技术、音乐性能、功能、组合、使用等问题。实验探索出一套运用三维扫描、3D打印等技术复制铜铃的流程初步测音结果表明铜铃尺寸与音色关系密切。较小的铜铃声音清脆,最大的铜铃声音似编钟。若加入更多尺寸的铜铃,或有演奏旋律的可能。铃舌的使用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悬挂铃内摇晃、以铃舌敲击铃体、以木棒敲击铃体得到的声音全然不同。实验初步表明三星堆铜铃的功能并不单一,使用场景可能较为复杂。

电子科技大学的周军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电磁探测阶段性成果。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根据电磁反演成像结果,K3-K8祭祀坑中的器物具有明显的分类埋藏特征,金属器物主要集中埋藏于K3、K8和K7三个祭祀坑。通过发掘验证了上述结果,为类似环境的考古探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李建西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应急保护体系研究成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体系研究”依托三星堆考古发掘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利用移动实验室搭载的多种快速、无损便携分析设备对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三维模型建立、环境数据采集、现场便携显微拍照、紫外拍照等多种科技手段提取文物信息,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获取文物病害因素的科学数据,同时对文物本体健康和赋存环境建立综合评估指标框架,量化分析文物健康程度,研发改进多种应急保护处理材料和技术,为全链条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此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全程跟进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参与了出土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工作,共完成200余件(组)的保护修复工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陈家昌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糟朽象牙脱水加固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存状态、病害机理的探讨,初步厘清了出土象牙的腐蚀劣化机理,实现了出土象牙腐蚀程度定量评估;二是在阐明糟朽象牙劣化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发制备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破解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文物脱水加固保护难题;三是探索了糟朽饱水象牙文物保护的科学程序,建立了饱水糟朽象牙长久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系统。迄今为止,采用该项新成果已处理不同糟朽状态的象牙标本6根,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饱水糟朽骨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陈华研究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象牙保存现状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祭祀坑出土象牙不同程度存在糟朽、饱水、残缺、断裂、裂隙、变色、片状脱落、表面粉化剥、霉害等病害。病害形成因与埋藏环境紧密相关,祭祀坑的塌陷、挤压,青铜器物、其他随从器物的破坏以及环境等造成了象牙的各种病害形成。四号坑象牙因还存在人为的焚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陈俊橙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现场保护研究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采用红外、XRD、XPS等方法分析了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的成分,通过显微CT、SEM、压汞等手段研究了象牙的多层级结构及象牙出土后的失水劣化过程,明确了对出土象牙进行应急保湿保护的必要性。

故宫博物院的曲亮研究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青铜器保存状况阶段性研究成果。故宫博物院研究团队对出土的青铜器物在发掘现场的保存环境与病害情况进行了持续性的监测与研究,对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监测,研究团队发现不同埋藏状态下青铜器的腐蚀电化学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半埋入土壤环境中青铜器的腐蚀速度最快,最不利于青铜器的保存。除了评价环境对于青铜器保存状况的影响之外,研究团队还通过综合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等多种技术,对青铜器的矿化锈蚀进行检测,完善了之前的研究中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锈蚀产物认知,同时较为系统地梳理总结了锈蚀的分层结构,新发现了多种锈蚀产物,为青铜器的后续保存和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夏寅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带彩青铜器颜料应用与保护方法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团队通过显微观察、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科学分析手段,初步判定三星堆出土带彩青铜器表面红色颜料为朱砂,黑色颜料为炭黑;施彩工艺主要为填纹和表面涂彩。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清理及加固缓蚀材料筛选综合评估试验,制定保护修复方案。

山东大学的刘文菲介绍了三星堆遗址三号、七号祭祀坑的土壤微形态分析研究成果。研究证实两座祭祀坑的填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粗的类似风化壳的松散砂质粘土,一种是比较细、相对致密且纯净的粉砂粘土,后者很可能是从河边获取的。而且还能观察到填土混合的不够均匀,混合之前还在沙土里烧过竹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的李军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多功能考古发掘平台阶段性研究成果。“新一代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开创性地将预防性保护与考古发掘相结合,将高科技手段与考古规范相结合,通过多项自主研发和模块化设计,属国内首个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目前,已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多功能考古集成系统》标准,继续为推动考古装备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陕西十月文物保护优先公司的孙征介绍了三星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现场展示数字技术研究成果。海尔公司的张俊伟介绍了海尔科技如何助力三星堆出土文物保护利用。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增进了不同团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更为今后深入开展多学科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