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策解读
保护第一 双轮驱动 五业并进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1-12-23 05:52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全面系统 重点突出

近年来,文物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十三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文物工作,文物资源系统保护、科学研究、依法管理、合理利用得到全面加强,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文物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进入“十四五”,文物领域五年规划首次提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方面,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扎实完成“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划》设置了6类21个指标,明确了10方面重点任务,设置了10个专栏48项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明确五方面重点。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健全系统高效的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二是坚持“五业并进”,加强古遗址古墓葬考古研究和保护,在城乡发展中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改革发展活力,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三是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四是坚持国内国际双向发力,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资源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五是坚持多方协同凝聚合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

保护第一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物保护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前提,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规划》提出一系列任务举措,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规划》指出,坚持系统性保护。对于重要文物和文物资源密集地区,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周边环境;不仅要守护好保护级别高的文物,更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状况;既要实施好石窟寺、古建筑、革命文物等重大保护工程,也要在系统保护的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实行预防性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同时,不断完善抢救性保护机制,对存在重大险情、重大隐患的文保单位及时有效开展抢救性保护。

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国家文物局将继续与公安、应急、消防救援等部门密切协作,不断健全文物安全责任、制度标准、风险管理等体系,加强文博单位治安防范,持续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排查整治火灾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坚决处置文物法人违法案件,加大执法督察力度。

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物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的关系。在确保安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各级文保单位应当更好发挥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等作用,依托文物资源,推介国家文化地标、试点推广国家文化遗产线路。

深化研究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文物保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文物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重要体现。《规划》把文物科技创新摆在了显著位置。

在“十四五”时期,将拿出硬招实招,加快推动文物科技创新。

《规划》提出,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引导开展建制化的跨学科研究,深化对不同材质文物特性、病害形成机理以及发展预测方法的认识,不断健全我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等研发任务,争取在考古探测和残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估、馆藏濒危文物抢救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布局科技考古和保护等方向,扩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规模,完善研究方向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依托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海基地等,建设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平台,汇集优质科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拓宽文物科技创新投入渠道,强化稳定支持。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促进技术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支持文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切实带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探究本源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来的考古学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基因不断得到挖掘阐释。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再次对考古工作、考古学发展提出殷切厚望。

此次《规划》明确了考古工作四方面重点任务。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每年实施80至10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用文物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近年来,浙江良渚、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支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对考古资料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科学探讨,加强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

针对古遗址、古墓葬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着重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建设工程考古管理。同时,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发展科技测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等方法手段,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不断提高考古现场保护、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水平。

考古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文理交叉的方法手段,探求历史文明的本质本源,充满了人文魅力和科学精神,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加强考古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国家级考古机构力量,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名考古专业人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综合施策 着力增强文物保护力量

目前,我国有普查登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但全行业从业人员仅17.57万人,一些文物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薄弱。

近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组部、中央编办等部门大力支持,我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国家和省级考古机构力量得到大幅加强。

为了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力量,“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继续综合施策,加大培养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与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文物修复、考古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注重加强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动中央利好政策落地见效,核定并落实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人员配置量化标准。进一步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队伍建设,确保基层有机构、有专人承担文物保护工作。

同时,强化改革创新,探索适应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力量不足,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加入文物保护队伍,积极吸纳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同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聘用方式,推动文博单位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规划出台,蓝图绘就。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规划实施协调机制,注重各方政策协同发力,全力以赴抓好《规划》实施,在“十四五”时期开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