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信息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四川省文物局
对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062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8-02 14:55 来源:局综合处

川文物提复〔2024〕2号

魏心田委员:

您提出的《激发文化遗产数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第0629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政策引导,统筹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

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非遗信息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设立非遗档案总库,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2023年3月,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细化措施分工方案》,提出64项具体任务,指导成立四川省文化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推进文化专网建设,推动省文化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营,实现文化大数据体系省市县三级贯通。

2020年以来,省文物局通过专项支持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建设四川省文物信息大数据中心,基本完成全省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字资源等约8.5TB基础数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保存。近年来,省文物局持续推动建设省级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已会同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多番前期研究,逐步完善文物保护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包括“文物数字化等方面标准制修订,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扩大省市县三级贯通覆盖面,加快全省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按照统一标准汇聚全省文化资源,探索建立四川文化资源语料库,为四川文化大模型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快申请筹建四川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主导或参与“文物数字化”有关标准的预研、起草及制修订工作。

二、关于“强化项目推动,着力培育巴蜀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

按照财政厅等六部门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要求,省委宣传部2023年对全省13家文博单位有关特色文物数字展览及体验、文物数字化宣传展示等15个项目提供支持,累计投入资金2883万元。近三年,累计支持全省文博单位30家,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37个、投入资金7906万元。近年来,省文物局鼓励支持引导省内文博单位开展数字资源采集、数字化展陈、云展览云展示、数字体验馆、数字文创产品、IP联名数字创新及数字化业务管理等项目建设。2023年,省文物局对全省20家文博单位有关文物数字化保护、展陈数字化提升等23个项目提供支持,累计投入资金6022万元。近三年,累计支持全省26家文博单位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29个,投入资金6870万元。在项目推进落实中,培养锻炼了一批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2023年6月,省文物局在内江举办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业务培训班暨腾讯“中小博物馆助力繁星计划”四川专场启动会,全省21个市(州)文物部门负责人、部分博物馆负责人共130余人参加培训。“繁星计划”实施过程中,开展了10余次专项数字化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我省博物馆从业者的新媒体运营及数字化产品使用能力提升,带动其成为“文博数字官”。在馆企合作、多方共建过程中,我省文博系统中数字化人才及团队得到培育,数字化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旅厅积极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13个研培院校累计举办培训班108期,覆盖人数超过3200名。2024年4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获批,将重点开展蜀锦传统纹样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培养带动数字化人才。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项目推动,鼓励支持更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推进,吸纳高校、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针对不同主题,按需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人才培训班。

三、关于“注重宣传推广,重点打造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

坚持将数字化作为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创新途径,组织开展博物馆智慧导览提升专项行动,支持全省文博单位拓展多元化宣传渠道,推出线上社教课程。全省近200家博物馆已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宣传服务平台,不断丰富线上展览、教育形式。鼓励支持文保单位和博物馆打造数字化展示空间,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做好文化IP转化和推广,持续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数字体验馆及数字外展、金沙遗址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三苏祠沉浸式展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等项目备受好评,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三星堆城市数字展厅,采用“户外+室内”多分布、多通道的先进多媒体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极致视觉体验。

2023年,省文物局组织全省20家中小博物馆积极参与腾讯“繁星计划”,整合馆藏资源和腾讯平台技术优势,填补数字化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专业视频内容制作团队一对一辅导策划,采用“一个馆+一个展+一个馆长/专家/金牌讲解员+N件/组展品”的直播与短视频传播形式,实现博物馆“跨界破圈”传播。

2023年10月,省文物局会同省委网信办联合印发《四川省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一批数字文物创新应用示范,开展一批高水平文物数字信息采集,推出一批数字文物文化产品,拓展一批数字文物应用场景,研发一批数字文物技术与装备,培育一批数字文物作品传播优秀项目,建设一批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区。2024年5月,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点正式启动,计划今明两年,每年遴选3个积极性较高、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为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区,5家文物博物馆单位或企业、园区为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园。省文物局和省委网信办将统筹现有相关资金渠道,对遴选确定的每个试验区给予100万元项目资助,每个试验园给予50万元项目资助。

非遗宣传和品牌创建方面,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本地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非遗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天府旅游美食”“百城百艺”“川工蜀艺”等品牌,策划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品牌宣传平台,构建非遗传播大格局。积极开展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培育活动。《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累计曝光量超过6亿人次。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首届非遗直播购物节,实现销售金额超过5.2亿元,“云鉴非遗——天府茶艺传承体验”活动,超过300万人次线上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200余个非遗项目2600余件作品产品、16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展演展示,向来蓉各国贵宾现场展示四川特色非遗。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成功促成非遗品牌IP意向签约8200余万元。

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数字+文化”创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将我省文物资源及非遗资源与当代语境结合,打造更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IP,推出更多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巴蜀数字文化品牌。促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品牌促保护,以应用促传承。

四、关于“重视数据质量,着力抓好文化遗产数据评估”

在四川省文物信息大数据中心基础上,省文物信息中心推广上线“四川省文博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全省博物馆展览、游客量、文创收入、导览服务、活动讲座等信息的收集和综合统计,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文博数据采集能力,加强业务系统一体化管理。此外,我省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普查将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和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针对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在现有数据平台基础上,推动建立四川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清单,搭建非遗知识产权转化利用和展示展销平台。

下一步,将逐步弥补文物数据采集不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现存问题。同时,鼓励相关非遗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转化利用平台,以注册商标、视觉设计、品牌孵化等形式,将非遗与当代深度融合,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省文化遗产资源。

感谢您对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后续我们将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也希望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川省文物局    

2024年6月12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