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泸州开幕
全国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泸州开幕
大会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李雨心
10月1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开幕。这既是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的一次行业盛会,也是中国文物学会成立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学术盛会。
本次大会共吸引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700余位嘉宾代表参加,包括31个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以及35所高等院校、21个文化遗产地、27家科研机构、65座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文物领域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等。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创办,突出多方参与、社会众筹,彰显众多热爱文物保护的公民法人的社会责任,分会筹办则充分发挥中国文物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众筹力量。大会的顺利召开,生动体现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主张,这是明确写进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文物保护法》施行的生动实践。
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利用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聚焦文物领域保护管理、社会参与、价值挖掘、阐释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等前沿议题,通过主旨发言、专家沙龙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共护、共享、共赢”。
10月16日上午,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将发表主旨演讲。大会邀请来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的嘉宾,从文化遗产数字化、高校文保人才培养、媒体传播、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等维度分享最新实践。专家沙龙环节聚焦“人工智能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两大议题进行深度对话。
七大分会聚焦文物保护利用热点话题
据了解,本次大会精心设置了七大平行分会,分别为纪念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与新生——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守正创新——文化创意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这七个分会涵盖了当前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话题。
大会前期共收到论文摘要111篇,拟收录论文摘要88篇,会后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集中展示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
除了七大分会聚焦热点议题以外,本次会议期间,主办方还将同步开展多项配套活动,立体化展现文物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包括“文博·文旅·产业协同——行走在中国白酒申遗之路”
“赫赫华光——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数字交互艺术展”等。
泸州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经验提供“样板”
首届全国文物保护利用大会,为何会选择在泸州举办?
据了解,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2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143个点位),位列全省第二。近年来,泸州文物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如政策保障方面先后出台《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与《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前者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白酒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后者则是四川省首个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立法。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泸州入选首批“四川省文物大市”。
大会落户泸州,正是基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先进的文物保护利用实践,泸州在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白酒博物馆建设、县域试点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具备可推广的优秀案例,为大会提供了兼具资源代表性、政策先进性与实践示范性的最佳场所。
“这场思想碰撞、学术分享、经验交流的盛会,将为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焕发新的光彩,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