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关注
革命场馆“焕新颜” 红色热土何以成为热门打卡地?丨文化中国行
发布日期:2025-04-01 17:25 来源:封面新闻 分享到: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四川是一方红色热土。巴蜀大地遍布着珍贵的红色记忆,分布着形态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而其中星罗棋布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红色场馆也面临着展陈面积小、展陈手段单一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又该如何让革命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呢?

据悉,“十四五”以来,四川省财政厅积极向财政部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由财政厅、省文物局共同启动的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已累计支持红军长征、川陕苏区、伟人将帅、抗日救亡、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研发、抗震救灾等主题六批次80个项目,共拨付资金2.44亿元,覆盖巴中市、达州市、阿坝州、广元市等16个市(州)58个县(市、区)的75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全省逾九成革命老区所属市(州)从中受益。

位于革命老区雅安市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用“升级”后的展览讲述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峥嵘历程;“修旧如旧”的黄猫垭战斗遗址前沿指挥所旧址,在文物修缮上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如今,一批又一批红色场馆“焕新颜”后归来,成为热门打卡地,继续向后人生动讲述此处峥嵘而厚重的革命文化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

展陈手段大提升

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岁月

一幅由连绵的群山、高远的天空、挺拔的松树等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雕塑壁画,被陈列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序厅中,而壁画的前方,是一座邓小平同志面带微笑、迈着稳健步伐的青铜圆雕塑像。顺着展线走去,观众就可以在更加宽阔的展厅和更加丰富的文物中,感受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2024年上半年,我们对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邓小平缅怀馆(以下简称‘两馆’)基本陈列进行了闭馆改陈。”说起“焕新”归来的场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长胡年平的语气中仍是掩不住的喜悦。原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邓小平同志为专题的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馆自2004年开馆以来,对外开放参观已逾20年。而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完成改陈提升的“两馆”用更美好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改陈提升后,展厅面积增加186平方米。其中,陈列馆新增48平方米,缅怀馆新增138平方米。馆内新增展品61件,更新图片125张。”胡年平说道,同时展览中设置互动展项12个,运用多种新媒体交互,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比如,陈列馆第三单元‘兴建成渝铁路’,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将隧道场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还有第五单元结尾处的‘南方谈话’场景,利用展墙形成夹角,设置裸眼3D进行展示。通过新媒体手段,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那个时代。”

改陈后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序厅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红色故事以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方式呈现出来,放眼四川的革命场所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专题展览,作为2022年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的重点项目,就运用绘画、雕塑、声光电、裸眼3D等一系列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沉浸式地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突围巧渡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雪山草地钢铁汉……在23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中,11个单元定格下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据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介绍,在讲述“强渡大渡河”事件的单元,展览运用裸眼3D的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我们特别设置了一艘小船,游客们坐在船上,就能体会到当时渡河的绝处逢生之感,可以说回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的艰辛和不易。”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不止如此,在梓潼县两弹城景区旁,新开放不久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凭借更丰富的文史资料、实物模型、场景复原手段及声光电数字技术等,让游客沉浸式走进三线建设历史;提升改造后的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新增的智慧导览项目方便了游客参观展览体验……在公益金支持下,遍布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个接一个焕新面世。

革命文物“会说话”

保护并不断挖掘文物价值

三月初春时节,春回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又见枝头吐露新芽。来到四周山峦起伏、峻崖挺立的黄猫垭战斗遗址群,在这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数十个红色遗址遗迹。在前沿指挥所旧址,两幢古色古香的旧民居坐落其中,房屋墙上的红色标语清晰可见,见证着此处经历的不平凡岁月。据介绍,该旧址在文物修缮上,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实现文物本体修旧如旧。

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四川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突出、分布广泛。当“让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越来越多人心头,革命文物如何保护好、展示好,也是革命场所在提升改造中要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场馆中,有一面标语墙就是利用改造提升项目对其进行了修复,最终呈现在了展线上。”付婷婷提到,这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安顺场时书写在居民墙上的标语,原房屋因为自然灾害而遭到损毁,于是他们把这面墙切割下来后,请专家进行了修复。“有了这件文物,观众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了解红军卓越的宣传工作。”而在展览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文物,付婷婷表示,几乎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经过了他们的深入挖掘,只为更好地还原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

改造提升后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为了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根据‘两馆’改造的需要,我们在2024年开展文物藏品征集,收到了多件与邓小平同志相关的珍贵藏品。”胡年平谈到,其中就有邓小平同志亲笔签名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重点藏品,展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展示手法,采用智能OLED柜进行展示。“这件藏品非常难得,我们还征集到了邓小平同志亲笔签名的首日封和邮票,这些藏品也放在了展线上。”

而在展馆中,只需轻轻一扫文物旁的二维码,游客就能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胡年平也提到,“两馆”制作重点文物二维码67处,观众扫码就能了解文物的故事,强化了文物信息的传递。

由此可见,展陈的提升,让革命文物纷纷“活”起来,也“火”起来。当革命文物“会说话”,革命场馆更懂得讲好故事,让红色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传承下去。

革命场所“焕新颜”

是红色热土更是热门打卡地

春分时节,川北大地生机涌动。就在3月18日至20日,苍溪县相继举办了2025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会议和苍溪黄猫垭桃花文化旅游季活动,游客络绎不绝。在这片土地上,“革命文物+研学”“革命文物+旅游”相互融合,红色文化正在不断释放其价值,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悉,自2022年以来,四川文物系统将见证了历史风云的黄猫垭,作为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使黄猫垭战斗遗址群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已经成为人们追忆革命历史、感受田园风光的热门打卡地。”苍溪县文旅局局长莫冬明表示,现在的黄猫垭,还做热了红色研学,做大了乡村旅游,做活了文创营销。“仅2024年的1月至4月,黄猫垭战斗遗址群所在的景区就接待观众和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革命场所成为热门打卡地,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提升了革命老区红色场馆的环境风貌、展陈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为红色旅游热潮的掀起提供了沃土。

譬如,邓小平故居“两馆”更新后就迎来了客流高峰。据馆长胡年平透露,在2024年,“两馆”的游客量突破了400万,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至少20%。而在胡年平向记者展示的游客留言簿上,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后,留下了文字,其中有的青涩,有的激动,有的难掩感动之情。这些留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抒发着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

当革命旧址“变身”文化新地标,当红色场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如今,一批批革命场馆经过精心修缮和改造提升后“焕新”归来,在蜀地之上,继续书写着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故事,红色基因也在川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红色脉络中“承陕启川”的核心节点,位于旺苍县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旺苍县文旅局局长卢嵩告诉记者,目前文物修复、智慧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已完成,正计划全面开放工作。“提升后的纪念馆,最大亮点可概括为以沉浸式场景还原为核心,结合数字化技术,活化红军在旺苍县的红色历史记忆。譬如,原生态建筑与生活工作场景结合,动态还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工作运转和办公场景,声光电重现广昭战役中羊模坝战斗过程等画面。”

同时,卢嵩也透露了更多展馆的细节。比如,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19世纪30年代红军驻守旺苍县的革命图景——通过电子地图与场景复原技术,生动再现当年红军与百姓同吃同住、街巷遍插红旗的震撼景象。此外,展馆核心区域以1:1比例还原徐向前指挥部场景,动态地图实时模拟川陕苏区战役进程,配合声光电系统重现战略部署的智慧瞬间。“届时,诚邀各界来旺苍县感受红色力量!”

据悉,下一步,四川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点工程,聚力聚焦扩大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做好项目储备,真金白银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实施好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而在不久后,又将有一批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上新”,将革命文物这本“生动教材”深情讲述下去。

本文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