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动态 / 文博要闻
集众智共护文物 聚合力传承文脉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2025-10-20 16:39 来源:国家文物局 分享到:

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泸州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文物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学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协办,四川省文物局、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支持。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次行业盛会,也是中国文物学会成立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学术盛会。

首创文物保护利用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 共谋文物事业新发展

本届大会以“保护传承 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聚焦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化理论创新、专注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5年恰逢“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刻,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举办备受瞩目。大会共吸引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600余位嘉宾代表,他们分别来自31个各级文物行政部门、35所高等院校、21个文化遗产地、27家科研机构、65家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文物领域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等。

大会聚焦文物领域保护管理、社会参与、价值挖掘、阐释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等前沿议题,通过主旨发言、专家沙龙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共护、共享、共赢”。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大会邀请来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的嘉宾,从文化遗产数字化、高校文保人才培养、媒体传播、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等维度分享最新实践。专家沙龙环节聚焦“人工智能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两大议题进行深度对话。

七大分会精准聚焦 全面覆盖热点议题

大会精心设置了七大平行分会,分别为纪念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与新生——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守正创新——文化创意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涵盖当前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话题。大会前期共收到论文摘要111篇,拟收录论文摘要88篇,会后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集中展示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

纪念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分会

4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监测等工作收获累累硕果。会议分为主旨发言、遗产地代表发言及世界遗产地交流等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北京中轴线、长城、良渚古城遗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土司遗址等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实践以及世界遗产申报评估发展趋向等话题展开交流,回顾40年来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探讨当前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与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作出贡献。

传统与新生——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分会

会议围绕三大主题展开研讨:保护理念与管理创新,重点探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体系;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分享各地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的成功案例;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展示前沿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践。邀请文保单位、科研机构、勘察设计及施工企业,与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专业委员会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会

会议主要聚焦四大议题:破解工业遗产价值重估难题,探索钢铁厂、老粮仓的社会(科技)价值挖掘;探索新型遗产保护发展策略,关注新中国建设成就、各类遗产活化利用并从政策法规乃至设计导则上提出保护传承的“理”与“法”;实践旧厂房改造转型路径,推动旧厂房向文创园、社区中心的低碳改造转型;突破现代材料修复瓶颈,重点攻克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修复技术难题。

守正创新——文化创意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分会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聚焦“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下文物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双轮驱动,体系护航:解锁博物馆文化产业营销新动能”“活化文物 无声胜有声”等话题进行主旨发言,挖掘文物保护新内涵,促进文化创意为文物保护事业赋能。

在沙龙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文化创意的新形势,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创意发展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应对策略,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拓宽文化创意新渠道,探索文物资源利用新形式。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四川省诗书画院等文博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分会

分会汇聚党史军史权威研究机构专家、长征沿线省份革命文物保护部门及长征主题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地方文物及文旅部门领导、相关领域学者、红色文旅项目实践者、保护展示工程设计人员及社会力量代表,共同围绕“长征文物保护与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的新思路与新方向”两大核心专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享成功案例、推广先进技术、辨析前沿理论、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分会

会议深入探讨新时代文物活化利用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分会邀请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南京科举博物馆、中国电信等单位的代表就AI技术应用、科学遗产保护、原状陈列提升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如何提升博物馆展览品质,让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得以永续传承,在合理利用中彰显时代价值。围绕科技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科举文化传播、陈列展示提升等议题,分享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

在圆桌会议环节,来自贵州省博物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华协国际珍品货运服务有限公司、百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等代表围绕“展览策划与运营”主题展开交流,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分会

分会设在具有丰富石质文物资源的“千年古县”——泸县。大会发言环节,3位与会嘉宾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对石质文物的影响、川渝宋墓石刻的价值内涵与研究途径、石质文物修复材料——水硬性石灰的2.0研究等议题,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对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影响;4位与会嘉宾围绕渗漏水保护治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庆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与利用、跨地域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等内容,分别介绍了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甘肃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等各地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经验。

学术沙龙环节,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复旦大学、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等长期从事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专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气候变化对石质文物带来的影响,并针对石质文物本体保护、科技手段应用、人才培养等展开讨论。

特色活动丰富多样 立体展现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会议期间,多项配套活动同步开展,立体化展现了文物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文博·文旅·产业协同——行走在中国白酒申遗之路”边会成功举办,并发布中国白酒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行业共识,凝聚行业力量推进白酒酿造遗址系统保护与联合申遗。

“赫赫华光——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数字交互艺术展”开幕,以科技手段重构古蜀文明视觉现场,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大会还设置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视频展播,以影像语言呈现前沿案例。

10月16日晚,“博物馆之夜”文化活动分别在泸州市博物馆与泸州老窖博物馆举行。700余名参会代表分批参观考察,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大曲老窖池旁体验非遗酿造技艺,感受“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场景。

泸州经验提供鲜活案例 注入实践动能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2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143个点位),位列全省第二。可移动文物26490件/套,古籍文献8万余册。全市备案博物馆21家,覆盖三区四县,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博物馆展示体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尧坝、福宝、太平、二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纳溪天仙镇观音村、泸县兆雅新溪村);国家级工业遗产4个(老窖酿酒作坊、郎酒酿酒作坊、洞窝水电站、先市酱油酿造作坊);中华老字号4个(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先市酱油、护国陈醋)。

近年来,泸州文物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政策保障不断完善,先后出台《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与《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前者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白酒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后者则是四川省首个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立法。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泸州入选首批“四川省文物大市”。合江县创成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泸县先后获评全省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试点县和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古蔺县、江阳区、合江县也跻身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此外,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落户泸州,泸州市博物馆已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泸州在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白酒博物馆建设、县域试点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具备可推广的优秀案例。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落户泸州,正是基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先进的文物保护利用实践。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创办,突出多方参与、社会众筹,彰显众多热爱文物保护的公民法人的社会责任,分会筹办则充分发挥中国文物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众筹力量。大会的顺利召开,生动体现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主张,这是明确写进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的生动实践。

这场思想碰撞、学术分享、经验交流的盛会,将为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